马克思财富观及其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启示

时间:2023-07-19 12:50:01 来源:网友投稿

孙应帅 张伟

[摘 要]马克思财富观的产生是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联系的,是对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财富问题的时代回应。马克思财富观主要蕴含在他的经济思想之中,是在其经济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财富观启示我们:要从社会形态的高度看待共同富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共同富裕;
推进共同富裕应根据马克思对财富的界定深化对财富的认识,建立适应推进共同富裕需要的社会经济评价体系;
在非公有制经济仍将长期发展的条件下,要通过创造和积累公共财富、扩大和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共同富裕;
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以人民特别是以劳动者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更多的自然财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增进共同富裕的财富基础。

[关键词]共同富裕;
马克思财富观;
自然财富;
公共财富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3)02-0056-08

[收稿日期]2022-12-25

[作者简介]孙应帅(1972—),吉林永吉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党的建设等;
张伟(1977—),男,江西玉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A类项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2020MYYA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对什么是财富、如何获得财富、如何分配财富、如何使用财富等一系列有关财富方面问题的回答构成了财富观的基本内容。推进共同富裕同样要涉及这些财富观的基本问题,秉持何种财富观将决定着是否将推进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影响着如何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基础上的;
当大多数人都要像少数富裕人那样生活,人类文明就将崩溃。当今世界都在追求的西方式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是人类的一个陷阱。”[1]P118以资本主义财富观为根本遵循的西方式现代化,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并破坏人自身生存和发展条件,不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本质要求和特征。是否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在财富观上与西方式现代化存在本质上的差别。马克思毕生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为财富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财富方面有诸多论述,这些论述构成了马克思较为系统完整的财富观。马克思的财富观站在劳动者立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观点,对主导西方式现代化的资本主义财富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财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马克思财富观的这些特点契合了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对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马克思财富观产生的背景及形成过程

(一)马克思财富观产生的背景

马克思财富观的产生是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联系的,它是对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财富问题的时代回应。17世纪中下叶,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正式登上人类历史舞台。到十八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已牢牢掌握了国家政权,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時间里,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也都发生了不同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资本主义在世界获得了统治地位。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出现的“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往返,大陆一洲一洲的垦殖,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底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2]P471,使蕴藏在自然、科学、工农业中的巨大生产力得以充分释放,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2]P471。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社会财富。但是,在社会财富快速增长和积累的同时,财富的创造者的状况却在恶化,资本主义的财富分化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越来越突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3]P483,“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4]P90。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分配问题,以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无能为力,他们“只是表明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下如何获得财富,只是将这些关系表述为范畴和规律并证明这些规律和范畴比封建社会的规律和范畴更便于进行财富的生产”[2]P156。即使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了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发展存在背离,但是由于他们将私有财产当作了历史的先验前提,从而“没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4]P100,因此他们不能科学解释更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矛盾问题。时代呼唤着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革命性的理论产生,它不仅要能解释还要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财富矛盾问题。马克思财富观的产生正是回应了这一时代需求。

(二)马克思财富观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没有专门针对财富的论著,其财富观主要蕴含在他的经济思想之中,马克思财富观是在其经济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财富观起源于对“物质利益”的探讨。1842—1843年,马克思作为《莱茵报》的编辑,需要对当时莱茵省议会正在讨论的《林木盗窃法》发表意见,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5]P7,对此,马克思撰写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马克思关注到“法”可以将公共财富转变为个人财富的事实,敏锐地发现法律关系调整背后的财富分配问题,意识到“物质利益”对“法”乃至国家都起到支配作用。这是马克思转向研究经济问题“最初的动因”之一。

马克思转向研究经济问题后的第一个重要成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个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财富的本质,阐释了财富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初步展现了财富观的内核。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的《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将财富问题的分析置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分析中,揭示了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阶级对抗性及其历史发展趋势,确立了马克思财富观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的财富观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财富观首次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现。马克思在这个手稿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各种财富形式和财富生产过程,对资本主义财富生产过程所造成的人与物的关系颠倒以及劳动者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进一步阐述了财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马克思财富观初步形成。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财富观得到了系统的阐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及其关系的论述,离不开对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资本论》对商品、资本、货币等运动规律的揭示,也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种形式财富运动规律的揭示。精神财富生产问题在《资本论》中也有较为充分的论述。在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基础上,马克思还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财富的形态进行了科学设想。

在《资本论》之后,马克思财富观在《哥达纲领批判》《人类学笔记》等著作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肯定了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提出和阐释了自然界也是财富源泉的思想,并论述了共产主义不同阶段的财富分配原则。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进一步阐释了财富在实现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地位中的作用,探讨了落后国家通过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

纵观马克思财富观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人的发展”始终是马克思财富观的核心,这是马克思财富观的主旨,也是马克思财富观的根本特点。

二、马克思财富观的主要内容

(一)“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

“什么是财富”是财富观的首要问题,它是回答财富其他有关问题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财富观的性质。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一大特点是关照事物本身的同时,更加关照事物背后的人。在“什么是财富”上,同样体现了这个特点,马克思从财富的客体性和主体性两个维度界定了财富的概念。

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财富是人生存的物质前提。因此从客体性维度,马克思认为财富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3]P47,“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内容”[5]P16。“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3]P59。马克思的这些论述表明,使用价值是财富的基本属性,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即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为财富。而“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因此作为使用价值物质载体的财富,不仅包括衣物、粮食、房屋、汽车等劳动产品,还包括水源、森林、矿物等未经劳动加工的自然资源。

在马克思看来,财富不仅表现为“物”,相对于人而存在,人是表现“物”的财富背后的主体,它在本质上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实现对人自身力量的占有,是人的生产力的体现,作为“物”的财富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从财富的主体性维度,马克思认为财富是“人对自然力的统治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6]P486,“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9]P222。人的发展是财富的最终表现,人的发展是最本质的财富。

马克思所界定的两个不同维度财富,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客体维度的财富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能脱离客体维度的财富。对马克思财富概念的理解需要将两个维度结合起来,而把握馬克思财富主体维度的涵义,是准确理解马克思财富观的钥匙。

(二)劳动是财富的主要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即财富从哪里来,关系到如何去获得和创造财富,是财富观要回答的又一个主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区别不同财富观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于财富的源泉,马克思首先肯定劳动是财富主要的、“活的”源泉,认为劳动与劳动对象在财富创造中的地位、作用和性质是不同的,其中劳动是财富创造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作为对象,而是作为活动存在;
不是作为价值本身,而是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存在……劳动作为主体,作为活动是财富的一般可能性。”[6]P253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存在物,在财富创造之前就能对财富形成一种观念,并指导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最终将劳动对象改造为符合人的需要的产品,从而实现财富的创造。在劳动的作用发挥之前,自然界中的劳动对象只是可能的财富,还不是现实的财富。因此马克思强调:“劳动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现实中都成了创造财富的一般的手段。”[6]P42

其次,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也是财富的源泉。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7]P15“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4]P92针对那种将劳动视为财富唯一源泉观点,马克思认为这是“给劳动加上一种超自然的创造力”,使劳动者可以仅凭自己的劳动就可以创造并占有财富从而摆脱被剥削奴役的状态。但现实是,“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另一些已经成了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所有者的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生存”[8]P8。

第三,劳动作为财富“活的”源泉,其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会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而趋于下降。马克思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9]P217劳动作用的这种下降不是对劳动的否定,它是劳动的结果,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个财富终极旨向一致的。科技越是进步,人类劳动在财富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小,相同的劳动时间将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人的自由时间就可能越多,从而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深化对财富的认识,建立适应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经济评价体系

推进共同富裕需要不断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财富,这首选需要明确什么是财富。马克思从客体性和主体性两个维度界定了财富,财富的增加在客体性维度表现为使用价值的增加,在主体性维度表现为人的发展。马克思对财富的界定,即抓住了财富的本质,又全面地概括了财富的内容,是对财富内涵的科学把握。但传统的主流财富观,仅将具有交换价值的东西视为财富,将交换价值总量作为财富多少的衡量标准,不重视自然财富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结果是“从工业文明开始到现在仅三百多年,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但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1]P119。

传统的主流财富观在宏观上的集中体现就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财富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难以适应推进共同富裕的需要。由于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具有“价值”,如自然水源、洁净的空气等并不具有“价值”;
而具有“价值”的东西也不一定具有使用价值,如金融衍生品、加密货币等投机品以及毒品、色情出版物等有害品。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不一定代表全部社会财富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不能正确反映财富增长的真实状况。如果仅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财富的衡量指标,就会导致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为追求“价值”增加而破坏“沒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真正的财富总量反而减少。如果仅看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而不分析其结构和具体内容,国内生产总值对于衡量社会财富状况的参考价值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不仅如此,国内生产总值更不能衡量主体维度的财富即人的发展状况:身心健康、安全感、文明程度等等,而人的发展是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因此,推进共同富裕必须革新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社会经济评价体系。

习近平指出,促进共同富裕要“提出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促进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应以科学的财富观为引领,以促进“真正”的财富增加和人的发展为根本原则。这个评价体系要将财富的数量和财富的价值量相结合,要将财富的量与财富的结构相结合,要能够衡量自然财富的增减,要包含人的发展的指标。通过评价体系的变革引导传统财富观念的转变,夯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通过创造和积累公共财富、扩大和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共同富裕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长期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将长期存在。毋庸讳言,尽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通过规范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使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但非公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导致个人之间财富差距的扩大。因此在继续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如何推进共同富裕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马克思财富观给了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启示。

在马克思所设想未来的共同富裕社会中,生产资料由社会共同体所共有和使用,消费资料分配给成员消费。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由于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而需要“共同使用”,从而成为公共财富,这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社会化”是财富成为公共财富的条件。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年代,消费的社会化尚未大规模开始,消费资料还难以大规模成为公共财富而只能分配给个人消费,消费资料也就主要表现为个人财富。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交往范围扩大,在当代社会中消费的社会化程度已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资料,如公路网、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等等基础设施,均是由整个社会共同使用,从而奠定了消费资料成为公共财富的社会技术条件。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原来只能个人使用的消费资料也变得可以共同使用,如今自行车、小汽车等诸多物品已经实现社会化消费。随着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资料将可以社会化共同使用,推动生活资料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生活资料可以成为公共财富。事实上,公路网、电网、电信网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在很多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均以公共财富的方式存在。而这种以公共财富存在的消费资料,人们之间享受的差距通常不会有量级上的巨大差距。因此,将更多的生活资料转变为公共财富,是对消费资料社会化趋势的一种主动适应,可以减少个人财富之间的差距所造成人的需要满足上的差距,因此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的条件下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

公共服务是政府利用公共财富为社会成员提供的基础性、普惠性、保障性服务,满足的是社会成员普遍性的共同需求,它代表着社会成员中的低收入者能够达到的最低生活水平,本质上是对消费社会化的适应。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意味着社会最低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救济等公共服务的水平越高、范围越广,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越多,社会成员需要通过个人财富满足的需求就减少,从而可以减少个人财富的差距所造成的个人需求满足的差距。因此通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扩大公共服务范围,也是在个人财富存在巨大差距下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进共同富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财富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认为财富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贫富分化的社会状态下,存在“人的依赖”或“物的依赖”问题,人的发展必然是片面的甚至是异化的,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这就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将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同时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在推进共同富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财富的创造者的作用,激发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和财富创造动力,在共同奋斗中走向共同富裕,在创造财富过程中实现人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将人民作为财富创造的目的主体,创造出的财富要由人民群众共享,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最根本的是要以人民的主体——劳动者为中心。马克思财富观认为劳动是财富主要的、“活的”源泉,是财富创造的决定性因素。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性力量。初次分配在我国财富分配中起着主导作用,由于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比例的降低,劳动者所能分享到的社会财富的比例也会随之降低,这就会导致共同富裕水平的下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打破“资强劳弱”的局面提供了政治条件,通过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加强保障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力度,逐步提高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实现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举措。

(五)保护和创造自然财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作用

马克思在强调劳动是财富源泉的同时,也肯定了自然界作为财富源泉的作用。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5]P26。因此,发挥好自然界作为财富源泉的作用,通过增加自然财富来增加公共财富,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其中美好的生态环境由于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需求。美好的生态环境虽然难以用价值计量,但由于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而具有使用价值,也即是财富,而且随着人们对它重视程度的提高而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财富。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6]P120这生动而深刻阐明了自然财富的重要性。恢复生态环境就是增加自然财富,保护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财富。不仅如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7]P2,随着人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还可以通过改造生态环境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从而增加可供整个社会公平享用的自然财富,推进共同富裕。

马克思认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科技在社会财富创造中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我国进入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后,需要在解决“有没有”的基础上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们对财富的需求,既要求数量,但更重视其内容和结构。因此这个阶段“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18]P3。科技创新不仅在满足人们日益个性化、多样化、优美化的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变我国在国际财富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有着特殊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优势“收割”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财富,阻碍发展中国家富裕程度的提高。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局面,夯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科技基础。

四、结语

虽然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但共同富裕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它并不必然随着生产力发展而自动实现。如今的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已高度发达,共同富裕的条件远比中国充分,但没有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能够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刚摆脱绝对贫困时,就及时地将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包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中,明确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定价值追求。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过程,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必然会涉及重大的利益调整和价值观改变,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阻力,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科学的财富观为指引统筹推进共同富裕,才能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排除某些利益集团的干扰和阻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确保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得到贯彻和落实,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人类的共同愿望,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将对世界起着价值观引领和实践借鉴作用,它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本,也将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民提供反思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合理性的依据。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共同富裕的奋斗,不仅将造福中国人民,也将造福世界人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4]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15]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8]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Marxs view of wealth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and it is a response to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of wealth in capitalism.Marxs view of wealth is mainly contained in his economic thought,which i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his economic research.Marxs view of wealth tells us that we should view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e height of social form and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based o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we shoul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wealth according to Marxs definition of wealth,and establish a soci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system to meet the needs of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non-public sector of the economy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in the long run,we should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by creating and accumulating public wealth and expanding and enriching the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we must focus on the people,especially workers,and take human development as our fundamental goal;
and we should create more natural wealth by protecting and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reating social wealth,and enhance the wealth foundation for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

common prosperity;
Marxs view of wealth;
natural wealth;
public wealth

(责任编辑:钟亚玲)

猜你喜欢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湘潮(上半月)(2022年7期)2022-12-06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2022年8期)2022-11-21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残疾人研究(2022年1期)2022-08-30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与实践统计科学与实践(2022年1期)2022-07-23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5期)2022-07-23同享共同富裕 共绘绿色港区浙江国土资源(2022年1期)2022-02-27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碳中和愿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究中华环境(2021年10期)2021-11-22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推荐访问:马克思 其对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