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与逻辑起点的双重意蕴

时间:2023-08-10 13:20:02 来源:网友投稿

高军峰,邢雅宁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具有宽广理论视域的命题。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开启中国革命征程之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科学性特征决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改造中国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征决定了理论必须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变成物质的力量。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因此,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就可以理解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党组织宣传动员人民群众的必然性;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就可以理解人民群众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内在逻辑。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与逻辑起点的双重意蕴,不但能够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和实现路径,而且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和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大众化包括两个层面的理论内涵:一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采取何种思想方法和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思想和实践结合起来,使人民群众在党的宣传、动员和组织下投身于实现自身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实践中;二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如何通过行为理念、价值判断和话语体系的重塑,来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政党与群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方针,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并针对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和任务,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把握革命规律,最后实现革命目标的过程,即在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民族救亡的历史洪流中,马克思主义起初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思潮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关注。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指导中国革命、革命道路选择、革命对象划分和革命艰巨性等问题的认识还处于懵懂阶段。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早期活动着重于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如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香港海员大罢工等,这些运动都取得了胜利,工人阶级被广泛动员和组织起来,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不断壮大[1]3-4。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失败,“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如果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2]9。要推翻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必须寻找同盟者,因此,中国共产党开始寻求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结果呈现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遵循俄国十月革命的革命模式。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等原因,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先后失败,不仅意味着在城市敌对势力较为强大,而且表明了单纯依靠城市工人阶级不足以推翻军阀统治的事实。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寻找新的同盟军——广大农民群众。随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扩大红军队伍,“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3]98。

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在农村壮大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农村存在大量农民的情况下,我党想要成为群众性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入群众,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突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困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思想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不仅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科学方式,而且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成理想理念、实践行动、目标导向和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真正团结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根据中国社会的客观条件,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到农村区域,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只有明确农民的根本问题并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才能在农村区域积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要最大程度地壮大力量,就要团结、动员和组织除革命对象外的一切群众,实施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政权。在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时,引导农民群众以组织化和政治化的身份投身革命运动,在农民群众中树立他们认同、拥护、遵循和捍卫的理想信念、实践行动、目标导向和话语体系,才能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大众化。

2.1 积极参与实践是群众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实践性。群众自愿参与革命,必有其根本动因和目标导向。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将群众组织起来,针对群众的现实需要和革命性质提出符合群众愿望的路线和政策,工农群众谋求自身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意识才会苏醒和觉悟。这种苏醒和觉悟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深入启蒙和组织动员。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3]137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动员、组织和带领农民群众参与到争取自身解放和国家独立发展的实践中去。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事工人运动时虽然遭遇过失败,但这也引起了共产党人的反思,即工人阶级“必须与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与包括几千万人口的城市小资产阶级,与要求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同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2]9-10。在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在大革命时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关注和重视。农民对军队和政权起着决定性的支撑作用,农村特殊的社会经济结构也是军阀政治滋生的经济基础。要想从根本上打倒军阀统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农民问题在大革命时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关注和重视。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扎根人民群众,相继在江西和两湖地区组织农会、贫农团和地方游击队,为根据地的创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此时的国民党“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导致了“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3]47。

尽管大革命失败了,但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因此放弃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而是认识到了领导和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发起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广州起义等运动,创建了人民军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实现了革命与群众实践活动相结合。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使革命得到持续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基础。此时,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理解和接受。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值得信赖的,这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2 群众在实践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群众必须接受党的动员、组织和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实施土地改革,扩大革命力量等,一方面实现了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又使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民群众所认可和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僵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的实际问题提出的革命方针、路线和行动纲领,包括革命的动力、对象、目标和道路等。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约束,即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中国革命特殊性之间的矛盾: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忽视中国现实国情的特殊性,就会出现僵化的教条主义;过于强调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就会出现狭隘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主要表现就是理论与实践内在联系的割裂。教条主义忽视了群众这一革命力量阶段性的积累和发展过程,片面地追求革命快速完成,只会导致群众信心和革命力量遭受损失。经验主义注重沿袭以往革命斗争的经验,忽视了群众需求和实际情况的变化。例如在实施土地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等的过程中,都需要结合人民群众需求,动员人民群众广泛、积极、深入参与,脱离人民群众只会影响革命力量的生成和凝聚。又如古田会议总结了红军创建以来党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从本质上解决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如果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需求,只能削弱革命力量,打击群众参与和拥护革命的热情。

1927年前,城乡区域也有大量群众活动,但是由于缺乏党的领导和组织保障,并不能很好地发挥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发动的工人运动虽然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因为缺乏强大的群众力量保障,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广泛流散于城市区域的破产农民和城市流民,为了生存发起了群众运动,但这些运动未能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相结合。原因在于政权“在农村中尚无深的根基”[4]18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种群众活动得到迅速发展。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是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革命道路的历程中经过不懈地总结反思才逐渐明确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在革命过程中逐渐凝练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革命信念、革命宗旨和革命目标等理论内涵。

“科学的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大众化必须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理想理念、实践行动、目标导向和话语体系的问题。在革命运动中,群众的思想、行为等只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才能从旧传统观念和行为模式中彻底地解放,实现从心理到行为模式的转变。群众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想,才能积极投身到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实践中去。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

3.1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重塑农民价值取向

由于受到环境、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想要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就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深入群众,采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动员群众,满足群众的现实需要和利益诉求,使群众觉悟和意识得以苏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群众广泛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群众只有实现个体利益让位于集体利益,宗族组织让位于革命组织,传统观念让位于革命观念,个人关系让位于集体关系等多方面的转变,才能在组织化和革命化的条件下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和行为模式。

在群众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动员等活动起着引领群众的主导作用。毛泽东对红军的宣传作用极为重视,曾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6]96。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群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群众所处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与群众的认知接受能力结合起来,提出和贯彻正确的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向前进。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革命道路,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就要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现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解决农民面临的地租、田税、杂捐和重利盘剥等问题,其次才能动员农民参与到土地革命中,使农民愿意主动接受并参与土地所有制的改变[7]227。农村土地革命带来了农村社会深层次变革。农民的思想和行为随着土地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得以成功转变,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政党与群众内在统一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实施土地革命的同时建立了农民组织和基层政权,实施了基层民主治理,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壮大了红军力量,抵御了地主阶级的武装反击。中国共产党以根据地、红军以及农民组织为依托,实现了农村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妇女、老人、儿童、商人以及手工业者等的组织化[8]161。同时,在思想层面破除了封建迷信和宗族礼教的束缚,倡导群众广泛认同的自由、平等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由此,农村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转变,农村基层政权也由农民掌控,农村各种资源成为了革命力量的支撑基础。与此同时,农村社会的改变还有赖于完善的制度建设,过去遵循的法制体系需要完全废除,包括农民的生产、生活等各个层面的制度内容需要重新确立,以保证农民群众成为革命主体,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群众集体意识和奋斗意识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建立和扩大,使得农民成为党和红军组织的重要支撑力量。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队伍的价值取向、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一方面针对“党的领导机关……缺乏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这一问题[3]85,在党内开展了正确的思想教育,纠正党内的小农思想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倾向,通过政策宣传和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本土化;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力量整顿和规范党内、军内和政权内部的思想和行为,主要发挥党内、军内和政权内部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组织功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组织、宣传的作用使农民重塑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通过举办各种会议、张贴宣传标语、创办报刊、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和拥军活动、召开表彰大会、开办群众夜校、领导妇女运动、颁布条例等形式,动员和组织大量农民群众参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革命。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宣传动员的方式改变了群众的观念,确立了革命的社会基础[6]134-135。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3]47问题,说明了政权的建立离不开党的组织和保障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这是解决党与群众关系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机制。这种机制只有通过实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内在的统一才能发挥出强大功能。在人民群众与党组织相统一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革命理念,也形成了革命原则和价值取向,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农村取得革命的成功,有赖于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的大众化、组织理论的大众化以及革命话语体系的大众化等进程的持续推进。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的永恒话题。”[9]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来说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组织和动员群众,让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其武装思想、指导实践的过程。有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式方法是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的关键因素”[10]87。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选择这种方式,是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力量的结果。群众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具有强大力量和舆论效应,在破除阻碍发展的旧制度方面成效显著。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实施各项方针和政策时更多地结合了群众实际问题和情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对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大众化革命中国共产党《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2016年0期)2016-09-26粉红革命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推荐访问:意蕴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