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困境及路径探讨

时间:2023-06-24 12:15:02 来源:网友投稿

孙博,陈静,曾丽

摘 要:民族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民族经济的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经济发展存在紧密互促的关联性。本文基于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分析文化困境的成因,从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协调发展、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角度探讨走出文化困境的路径,以此提升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缩小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

关键词:民族经济;文化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5-0048-03

民族经济既具有经济的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也存在二重性的特征。近年来,在我国民族经济发展中存在文化发展困境,亟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出一条走出困境之路,促进民族经济更好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困境分析

(一)民族文化受经济发展的冲击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尚未同步启动相应的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及策略。在经济与社会环境双重影响情形下,一方面使得民族地区的传统生产方式、原生态文化等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民族文化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尚未形成健全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另一方面,面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冲击,由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及应对策略不够完善,加之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很容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多种因素相叠加对民族文化造成冲击,影响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

从本质层面而言,民族文化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也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培育。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民族文化之间的趋同现象加剧,文化多样化发展受到一定制约[1]。同时,也存有追求时尚潮流,迎合市场消费,摒弃甚至歪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象,建立健全的民族文化传承体系是一项重要任务。第二,民族文化传承方式体现以保护为主,相对单一。以民族手工艺为例,大多数以世代口口相传、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家族式传承,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技艺,搭建发挥传承人、学徒间“传、帮、带”平台,推动民族文化产业规模化有待进一步探索。第三,有待提升生产性保护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民族文化应与时俱进并赋予时代精神,而创新是第一动力,既要保留民族文化本色,又能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否则,将面临民族传统文化原真性的缺失,传承人出现断层、缺乏时代精神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文化困境。

(三)民族文化自我封闭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元文化以空前速度和规模彼此间交流互鉴,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科技的快速进步,同时也迎来了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的契机。然而,现实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交通相对闭塞等地理区位条件受限,不少地方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发展状态,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还不够深入和开放。由此,民族文化受地理区位、传统观念、经济与社会基础等方面因素影响,出现自我封闭的问题,形成了文化困境成因的重要因素。

民族文化具有其内在凝聚力,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但是,部分民族地区存在只关注自身利益,甚至还会出现自我封闭的文化现象,对开放性的市场经济有着一定的排斥与抵触。例如,在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只重视民族本身的资源整合,忽视对外合作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进行内部与外部资源的协同开发,这样不仅会制约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会对其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四)民族传统观念的保守

在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拥有多彩的文化风俗,也存有勤劳生產、合理分配、适度消费等传统观念,但仍存在其落后的行为观念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情况[2],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民族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民族地区仍存有较为保守的观念。诸如,阻拦子女接受正规的文化素质教育、提倡较早外出务工,安于现状、求新求变的主动意识、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不强等传统观念。这些不合时宜保守的传统观念势必会影响到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观念,进而影响人力资源质量对民族地区经济的贡献度。由此,民族传统观念的保守形成了影响民族经济发展的文化困境因素。

二、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民族经济的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民族经济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宜的文化作为内在支撑,由此,走出影响民族经济的文化困境,需要提升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首先,在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下,民族经济也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政府和社会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这成为走出民族文化困境的首要问题。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应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利用合理的方式,良好地进行文化传播,起到维护文化发展的作用[3]。同时,还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文化资源禀赋[5],开发特色文化产品或文创产品,进而形成文化产业链发展,由此实现民族地区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开发。其次,协调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实现民族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以适应时代发展。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同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互促关联性。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引导作用,要发挥民族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经济振兴和文化振兴二者同等重要。立足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民族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成为走出文化困境的重要路径。

三、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困境的出路

面对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文化困境,研究走出文化困境的路径,不仅有助于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而且会推动民族经济发展。

(一)促进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协调发展

从中长期看,民族经济发展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指标,而忽略文化作為非经济指标对经济长效增长机制的影响。事实上,传承与开发民族文化,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增长,还会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到正向助推作用。因而,经济与文化二者的协同发展是走出文化困境的重要方式。首先,基于本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实际情况,不再局限于封闭、保守的传统观念的制约,在保护、传承与开发民族文化实践中,既要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要重视和强调中长期的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还要将民族经济与文化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赋能民族经济新发展空间。为此,当地政府及管理部门应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之间协调发展实施方案[4],明确未来的协调发展目标、要求与措施,利用文化与经济协同互促进步的方式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二)加强文化素养的教育培训

文化素养影响着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加大教育投入是最为直接而有效的方式。首先,民族经济发展需要增加资本、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以达到相适宜的经济成效,同时,民族文化的教育培训方式需要进行优化与改革,增强文化素养的教育培训力度,增进其对经济发展的回报。由此,要增加民族文化教育培训投入,提升当地人力资源优势,发挥出人力资源带动民族经济增长和效率提升的作用。其次,重点培养少数民族手工艺技能、文艺技能人才,发挥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政府强化对民族文化教育培训投入的重视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培训,防止“一刀切”的现象,应尊重自愿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课外教育中,发挥课外教育促进文化传承的功能。以此,引导广大学生群体了解民族文化,增加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提升文化素养。

(三)加大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

从资源禀赋看,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且具有比较优势,而文化优势是促使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互相学习、借鉴彼此,民族经济发展应立足本地区的实际,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对其开发与利用,并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例如,开发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项目,将古老的民族手工艺、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挖掘开发文化资源,促使民族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民族文化在推动经济进步中的促进作用[6]。如内蒙古地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该地区不仅存有较为丰富的水土资源、风光资源、矿物质资源等,而且羊毛制品、节日庆典、名胜古迹等民族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显著,具有民族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潜力与空间。因而,在民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优势,配套并完善相应的经济发展机制。由此,在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终目的[7]。

(四)健全基础设施助力走出文化困境

由于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多为山区、草原等,健全基础设施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还受到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影响。鉴于此,应该重点关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当前,根据民族地区现有基础设施,结合当地发展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构建民族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交通环境,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为此,一方面,积极建设交通方面、公共方面的基础设施,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增加科技投入、改善产业现状的情况下,对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能起到双重作用[8]。

结语

民族经济发展走出文化困境,一方面要政府发挥“一只有形的手”作用,助推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协调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优化民族文化优势、人力资源、区位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激发内生动力促进民族经济与文化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不断强化民族文化的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改善民族文化发展现状,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潘宝.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困境[J].广西民族研究,2020,21(06):143-149.

〔2〕聂春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功能及经济发展前景——评《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J].新闻战线,2018,21(04):144-167.

〔3〕卢敏.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20,34(04):186-187.

〔4〕梁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探索与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2):175-178.

〔5〕陈托兄,郝文军.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产业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路径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6):122-126.

〔6〕邹媛媛.对外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民族博览,2017, 12(06):48-49.

〔7〕包玉山,斯日吉莫德格.推动新时代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建议[J].财经理论研究,2019,4(05):11-19.

〔8〕赵垠婷.赫哲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J].印染,2020,46(07):155-178.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Cultural Dilemma and Solution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SUN Bo, CHEN Jing, ZENG Li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is an important organic compon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cultural dilemma in the process of ethnic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 out of the cultural dilemma,includ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and ethnic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In all,it improv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thnic economy and narrows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Keywords:
the Ethnic Ecomony; Cultural Dilemma; Path

推荐访问:过程中 路径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