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信息类文本有效备考策略

时间:2023-07-12 15:00:02 来源:网友投稿

冯凤珠

摘要:文章从核心素养与信息类文本的关联分析入手,通过分析2020年和2021年新高考I卷的命题特征,结合学生的答题现状与高考命题趋势,探究了信息类文本的有效备考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信息类文本  备考

一、核心素养与信息类文本考查要求的关联

在分析核心素养与信息类文本考查要求的关联之前,笔者先对“核心素养”和“信息类文本”这两个概念做了一个界定。

“核心素养”一词于2014年3月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指导性文件中首次被提及,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核心素养包括学生应具备的且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而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两个方面。“信息类文本”于2019年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与改革实施路径》一文中被提出,文中认为“阅读能力由信息类阅读、文学性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

信息类文本包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这两种形式,文本内容丰富,既涉及传统文化,又兼顾前沿科技;体裁多样,既有学术性论文、政治性论文,又有书评和时事评论。信息类文本一般以两则或者三则的多文本形式出现,文本之间多以共同的话题进行关联,主要考查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整体感知文本大意,关注主要概念、观点、方法,评价与评估主要信息;第二,评价观点和材料,以及主要和次要信息的关系;第三,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以及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及其现实意义;第四,跨文本辨析,在不同文本之间建立联系,分析和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并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国民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信息类文本阅读以多文本的形式呈现,恰好可以很好地模拟国民阅读的现状。但它的考题设计又指向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给予学生熟悉的阅读环境;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规避了碎片化思维。可见,信息类文本的考查要求与核心素养关联密切。

二、高考命题的特点

分析2020年的新高考I卷(山东卷)和2021年的新高考I卷的信息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细微变化,同时揣摩命题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备考方向。

首先,考题的文本内容和形式分析。2020年考的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和《历史地理学》,两者均属于学术论文,字数合计1811字;2021年考的是《诗论》和《读<拉奥孔>》,两者也属于学术论文,字数合计1791字。在文本形式上,近两年高考题的构篇模式均为“一长+一短”的形式。可见,考题的文本内容丰富多样,文本形式基本稳定。

其次,命题形式和考点分析。这两年的命题形式均为“3+2”的形式,即三道客观题加两道主观题。其中第1、2题都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信息处理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和判断能力。而第3题的考查近两年有所不同,2020年考的是“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迁移、运用信息的能力;2021年考的是“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关系的能力。对主观题的考查,近两年都涉及了文体特征。不同的是,2020年在第5题考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占6分;2021年在第4题考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占4分。对比发现,2021年对写作思路的考查更加全面、深入,但占分更少,这需要引起重视。2020年第4题考的是下定义,指向的是主要概念的信息处理能力,涉及考查不同文本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2021年第5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观点的辨析,以及观点和材料之间关系的分析。由此可知,命题形式变化不大,考点的落实更加深入。

三、学生答题现状分析

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抓核心概念的意识不强。比如,在回答2020年新高考I卷第5题时没有抓住“历史地理学”这个核心概念,以至于在后面的表述中把核心概念转换成了“沿革地理”;又如,在回答2021年新高考I卷第4題时没有抓住“论证思路”这个核心概念,错答成行文脉络,忽视了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这两个答题角度,丢分严重。

第二,宏观把握文本的能力不足。比如,在回答2021年新高考I卷第4题时,不少学生因为梳理不清楚两则材料的整体行文思路,区分不清楚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方面的差别,导致最后答题时张冠李戴。

第三,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不到位。比如,2020年新高考I卷第1题的B选项,其错误的地方有两处,其中一处为“是因为古代的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这里的“它”指的是“沿革地理”,但我们比对材料一第四段“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可知,古代学者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的对象并不是“沿革地理”,而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缺乏必备的学科知识,如对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类型、论证方法等掌握不到位;第二,缺乏阅读文本的方法,不会读文本,抓不住主要信息,分不清主次信息;第三,缺少必备的思维能力,一旦涉及稍微复杂一点的思维能力就无从下手,而读懂文本、用好思维是做好阅读题的关键。因此,结合高考的命题特点与学生的答题现状探究行之有效的备考策略显得十分必要。

四、备考策略分析

(一)运用群文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

在备考过程中,教师要一改传统单篇阅读的教学方法,借助群文阅读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文本的必备知识。比如,对论述类文本来说,横向论证和纵向论证是学生有疑惑的知识点,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阅读2021年新高考I卷和广州市2022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的两则材料。它们都是横向论证和纵向论证的典型,对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不同的论证结构很有帮助。总而言之,群文阅读就是运用对比的思维,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更加直观地掌握考试时需要用到的必备知识,这些必备知识的落实都可以借助群文阅读来实现。相比单篇阅读而言,群文阅读有利于呈现不同知识的差别,让学生的思维在比较阅读中受到更大的冲击,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一文多读,教会学生不同文本的阅读方法

学生回答行文脉络类题目时出现思维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读不懂文章,对文本的阅读方法掌握不到位,尤其是文本涉及的话题比较生僻时,学生就会自乱阵脚。读懂文章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在考场上的紧张心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筛选、整合信息,节省答题时间,提高考试分数。一文多读,是指对经典的文本,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通过多次阅读内化文本。当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阅读方法指引。

比如,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标题,通过标题找准文本的论述话题或者对象;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中心观点;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句宏观把握文本,理解文本的脉络和结构。总之,一文多读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同一文本的反复阅读,掌握文本阅读的方法。所以在挑选文本时,教师一定要注意鉴别所选文本的经典性,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懂一篇文章来掌握一类文章的写作思路,从而更好地掌握文本阅读的方法。

(三)做好题目分类,指引学生找准答题思路和方向

高考命题的特点之一是“稳”。高三教师一定要善于分析近年高考考题的特点,借助高考真题总结答题方法,指引学生找准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和方向。比如,分析2020年和2021年新高考I卷的客观题可以发现,现在客观题需要用到一定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总结常见的逻辑谬误类型、探究逻辑的基本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推理的形式等,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对比2020年新高考I卷第5题和2021年新高考I卷第4题可知,这两道题目虽然都涉及文本写作形式的考查,但设问方式的不同,导致两道题目的答题方式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出各种提问方式及答题思路的区别。

(四)分析命题趋势,做好变式训练

高考命题的另一个特点是“稳中有变”。因此,高三教师除了要研究近年高考考题的特点以外,还要分析命题趋势,针对性地开展变式题训练,提高备考的有效性。比如,將近两年新高考卷的考题和核心素养相关联可以发现,2020年第4题的下定义题涉及对学生跨文本提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在备考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高考题的变式题来训练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考点,提高考试素养。对下定义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跨文本筛选信息后,重新把它变成一道以语言表达形式出现的下定义题,让学生明白掌握跨文本合并筛选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信息类文本以多文本的形式出现,而在新高考的第一年就涉及对学生跨文本信息之间建立联系能力的考查。这种能力既是核心素养中“关键能力”的要求,又是学生将来获取某种信息或者从事科学研究需要具备的。笔者认为,跨文本提取和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将会作为今后高考考查的一个趋势,所以在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这类题目并做好变式训练。

此外,情境测评题将会是今后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1年新高考I卷第3题和第5题都涉及情境设置。第3题设置的情境是:为莱辛“诗画异质”的观点寻找佐证;第5题设置的情境是:为“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寻找理论支撑。两题的设置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情境具体,指向清晰,考查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新知识的能力,也评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与核心素养的指向不谋而合。因此,在今后的备考中,教师应关注情境测评题,做好情境测评题的变式训练,同时指引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区分好文本情境和生活情境,养成依托文本、结合情境来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生读懂文本是信息类文本的备考重点。一方面,学生要读懂文本的形式,即行文脉络、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要读懂文本的内容,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要运用方法,结合考题,有所侧重。因此,教师既要分析高考真题的命题特点,又要归纳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指引学生找准备考的方向,精准发力,做好针对训练。

参考文献:

[1]陶月琴.试论信息类文本阅读意识的养成[J].中学时代,2013(3).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中学)

猜你喜欢备考核心素养3000亿元养老基金入市“备考”中国证券期货(2016年12期)2017-01-093000亿元养老基金入市“备考”中国证券期货(2016年12期)2017-01-09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语文作文题立意解析与备考探析成才之路(2016年30期)2016-10-31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1+1”微群阅读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向着“人”的方向迈进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古诗难懂之因探微考试周刊(2016年72期)2016-09-20

推荐访问:备考 素养 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