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教学模式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及学生满意度的影响

时间:2023-07-31 09:30:02 来源:网友投稿

王丹凤 秦晓明 李野

1大连铁路卫生学校 116006;
2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16001

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核心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护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础技能等〔1〕,其中基础技能属于实验教学内容,是连接学生和护士临床岗位能力的重要途径。护理基础技能是护士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事临床工作的基本功和必备条件,但因其操作繁杂、理论性强,结合中职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等原因〔2〕,课程面授教学面临诸多问题。信息化技术教学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重新优化、整合、评价和管理〔3〕,以实现教学的信息化模式。有关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处理能够拥有较大的信息传输能力,直观性更强且处理速度更快,能够实现线上和线下信息技术的混合教学模式,以达到教学质量最优化〔4〕。本研究秉着简单易懂、互动、以护生为中心以及注重学习的差异性为设计原则〔5〕,旨在探讨信息化技术教学模式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及学生满意度的影响。

1.1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便利抽样法选取大连铁路卫生学校80名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名。对照组中男9名,女31名;
年龄18~22岁,平均(20.14±0.63)岁;
文化程度:中专18名,大专22名。观察组中男10名,女30名;
年龄18~23岁,平均(20.83±0.57)岁;
文化程度:中专19名,大专21名。两组护生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由带教老师制定教学大纲并为实习护生发放教学资料,采取集体备课、教师示教,通过板书、多媒体或影像资料进行集中讲解、渗透病例、自行预习与教师答疑等传统教学方式。观察组实施信息化技术教学模式,内容如下。

1.2.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由该院资历深厚、授课思路清晰的临床护理学科主管护师与临床护士长各1名,以及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3名责任护士共同组成小组,主管护师负责理论与操作授课,护士长协助其把控与指导教学实施进度,同时依照上级指示完善培训内容的具体细节内容,责任护士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在统一参与信息化技术教学模式的理念与操作流程培训后,共同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课题,结合本校实习护士现状采取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6〕的教学大纲(见表1),期间可采取适当修订与调整,以确保课题研究方案的质量。

表1 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1.2.2信息化技术教学视频分析与实施 视频分析技术通常采用背景分离(背景减除)技术来进行图像变化的检测(所有的视频分析模式,如入侵、逆行等都是一种模式的图像变化)。其思路是对视频帧与基准背景图像进行比较,相同位置的像素(区域)变化则认为是变化了的区域,对这些区域进一步处理、跟踪、识别,得到包括目标位置、尺寸、形状、速度、停留时间等基本形态信息和动态信息,完成目标的跟踪和行为理解之后,也就完成了图像与图像描述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使系统进一步进行规则判定,直到触发报警。为避免耗费大量的经历/时间与除教学外的相关其他事件中,提高对教学视频的准确定量分析及高效率的数据统计,研究小组在互动分析编码系统的教学视频分析软件及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7〕,自行设计包含课堂教学视频分段采样、教学数据录入/处理、数据可视化等功能的软件系统,便于教师采取积极或引导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清晰直观地反映出教师及护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具体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2.2.1预习/备课 通过移动平台发布包含操作原则/要点与人文关怀等内容的《基础护理操作规程》,以及护生将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其围绕学习内容借助书籍或网络形式提前预习,并将查询资料过程中的问题与日后课堂中的困难反馈给教师。同时采用文字、图片、动画与视频等网络技术将护理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根据护生在解剖学基础、外周静脉输液等方面的课前先导课成绩,将其分为导尿组(男/女患者导尿术、大量不保留灌肠)、输液组(密闭式静脉输液/输血技术、电动吸引器吸痰术)、注射组(臀大肌肌内注射法、中心供氧的使用)、铺床组(无菌技术、铺麻醉床、心肺复苏术),并布置护生自主学习任务,督促其观看课件资源、绘制流程图、微课,以便于教师通过查看护生课前练习情况与进度,调整教学设计,对护生尚未完全掌握或较为欠缺的护理实践与知识面进行重点讲解。

1.2.2.2教学过程 通过临床实录、工作案例讲述,将护生的兴趣引导为岗位问题与责任意识,同时为其明确学习要求,教师利用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将课堂分为案例导入,发现问题、前情回顾,明确重难点、仿真训练,规范流程、跟学要点,操作精准、案例重演,技能提升以及反馈总结等环节。借助3D解剖数字软件、平台直播系统等信息化手段〔8〕,通过课中合作学习突破重点,随即教师结合临床案例示教操作,对其中的重难点知识拓展,解答护生疑虑,引导其根据自身理解整合技能解决问题并加深理解,最后师生之间共同总结反馈以增强情感体验。

1.2.2.3巩固/考核 护士长将案例拓展推送与移动平台以强化护生临床护理训练,提升其岗位责任意识,授课教师则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录制视频,引导护生在课下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二次学习,吸收教学知识。要求其每日实验课程结束后完成签到打卡与记录学习心得/见解,便于教师实时观察各护生的教学目标完成进度,对不足之处加以指导,以调动护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于教学完成后现场抽签决定操作考试项目,不合格的护生需再次学习与考核,最后调查护生对教学过程的反馈意见,使教师正视教学中的不足并改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护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护理学自主学习能力测评表〔9〕对两组干预前后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分比较,该量表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信息能力4个维度,共计30个条目,采取1~5分5级评分法,总分为30~150分,得分越高则表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越强。该量表可信度 0.94~0.97,Cronbach α系数为0.80~0.83。②采用护理教学质量评价表〔10〕对两组干预前后的护理操作技能进行评分比较,该量表包括疾病问诊、无菌操作、体征检查及急救护理4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采取1~5分5级评分制,总分为20~100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护理操作技能越好。该量表可信度 0.93~0.97,Cronbach α系数为0.82~0.84。③采用百分制教学满意度测评表对两组护生教学满意度进行评分比较,以100分为满分,>90分非常满意,70~90分为满意,60~70分为基本满意,<59分则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该量表可信度 0.91~0.94,Cronbach α系数为0.87~0.89。

1.4 统计学方法

2.1 两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操作技能

干预后,观察组护生的护理操作技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生护理操作技能比较(分,

2.3 两组教学满意度

干预后,观察组护生对护理教学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士对教学满意度比较(n),〔n(%)〕

3.1 信息化技术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基础护理学课程包含理论与实验两方面教学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必须掌握的护理基本理论课程,帮助护理对象了解护理学基本理论与技能,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的学科〔11〕。其中理论教学主要介绍基础护理的操作步骤、物质条件、知识概念等,实践教学则更重视护生具体护理动作是否规范、步骤是否符合标准、流程是否熟练掌握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12〕,以加强护生专业认知、情感与技能的学习。该课程的学习以能力本位训练为前提,学会各项基本护理技能为标准〔13〕,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若护生出现理论基础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将成为其在实习阶段暴露护理专业的显著问题。而以往传统的“老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老师点评总结”该单项教学方式,不仅无法充分利用现代化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更不利于护生注重操作原理的教学原则,影响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为缩短护生临床适应期,提高护生对护理操作技能教学的积极性,临床则需加强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探讨,并利用具有强大功能且方便快捷的社会化媒体来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有关研究显示,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应用中仍存在高科技硬件设备成摆设且利用率低下、缺乏配套软件资源、教师过多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问题〔14〕。故本研究为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改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窘境,依据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原则,对护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3.2 信息化技术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据《师范生行为分解训练》结论表明〔15〕,教师的行为可划分为基础、组织与技术三大类行为,同时根据师生行为属性可将师生互动划分为控制-服从、控制-反控制以及相互磋商型三种类型。且相关教育技术标准面向教师的大体框架可大致分为促进护生兴趣/创造性,设计相关评估工具、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学习典范、提高信息化时代护生责任及素养、注重专业/管理能力5个标准〔16〕,故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必然影响其课堂教学行为。学生-老师(S-T)分析法、弗兰德斯课堂互动分析系统(FIAS)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为目前关于课堂量化分析的主要方法〔17〕,FIAS为其中最常用的课堂分析法,该系统通过教师/学生语言、沉积于技术四大类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加入信息技术操作要素可全面反映课堂的交互情况与护生课堂行为〔18〕,便于教师针对个体化的采取积极或引导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此,本研究成立专业课题研究小组,通过提高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改变以往学生为被支配的一方,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在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的教学大纲下,分析并实施以护生为核心,创新教学、开创可视化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以可视化功能实现护生自主练习的机动性、注重教学反思和持续改进的信息化技术教学〔19-20〕。

综上所述,将信息化技术教学模式应用于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提升护生学习动机及管理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增强其临床无菌操作、急救等护理操作技能。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护理学信息化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新一代信息技术(2021年16期)2021-11-13月“睹”教育信息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年8期)2021-09-10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新一代信息技术(2021年23期)2021-03-08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新一代信息技术(2021年15期)2021-03-08《护理学杂志》稿约护理学杂志(2021年1期)2021-02-04——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介入放射学杂志(2020年11期)2020-11-30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信息化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推荐访问:满意度 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