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时间:2023-08-10 13:45:02 来源:网友投稿

★ 付滢 徐晓英 吴海波 黄凯珊(.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深圳大学 广东深圳 58060)

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的意见》,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等[1]。2021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 号)指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如何服务国家重点经济战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引领社会进步与发展,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

1.1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

创业能力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能力,是通过后天培养和学习获得的。杨晓慧[2]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既是全民创业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创业成功与否的根本性制约因素之一。

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这一概念,中国学者们构建了不同的维度。马鸿佳等[3]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为了实施创业行为而不断地捕捉市场机会,让企业创业得以成功所应具备的能力。高桂娟等[4]通过对创业能力概念的推演以及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的共识性要素分析,构建了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组成的三维结构图 ,并确立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维度以及要素指标。唐靖等[5]将创业能力分为机会能力与运营管理能力2 个一阶维度,在这2 个一阶维度的基础上, 设置了6 个两阶维度。金昕等[6]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由基本创业能力、核心创业能力、创业人格、社会应对能力等4 个维度构成。

时代发展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笔者根据江西中医药大学已制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4 个一级指标和22 个二级指标评价体系[7],结合新时代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重新界定,最终将创业能力界定为4 个一级指标: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创业通用技能、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和创业人格。

2022 年12 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中进行问卷调研,发放问卷3 117 份,回收有效样本3 117 份。问卷邀请江西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4 个一级指标18 个维度进行了重要性评价,重要性均在74.40%以上。见表1。

表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指标及占比 %

1.2 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大意义

2022 年7 月,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西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要从9 个方面促进全省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8]。“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已然成为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高等教育的重心不在于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这个方法无疑就是科学的方法[9]。2022 年12 月对江西中医药大学本科生进行调研的统计数据显示,有50.21%以上的学生希望在校期间得到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和创业通用技能的培养;
有63.36%的学生希望在校期间得到专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夯实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麦可思公司跟踪撰写的《202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10]显示, 2021 届本科毕业生中有1.2%选择自主创业。大学生情绪智力和创业能力之间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情绪智力对创业能力及其构成要素有很好的预测力,情绪智力越高,创业能力越强[11]。

2.1 大学生希望在校提升的创业能力维度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影响其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江西中医药大学本次的调研数据显示,81.55%的学生希望能在校期间提升专业知识结构;
76.45%的学生希望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76.00%的学生希望提升专业科研能力;
63.36%的学生希望提升学科跨界能力;
60.64%的学生希望提升领导力;
58.33%的学生希望提升抗压能力;
56.66%的学生希望提升自控能力。此外,信息收集、资源整合、市场分析、创意分析等能力也是学生极为关注的维度,关注程度均超50.00%。数据表明,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高校应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推进。见表2。

表2 本科生希望在校提升的创业能力维度分析

2.2 创业学生参加学校相关活动的情况分析

从调研样本数据可以看出,只有7.22%的学生得到过学校科研导师的更多帮助,说明高校在这方面提升的空间非常大;
参加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学生占比为21.62%,说明经过多年的运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始被更多的学生所接受;
而参加过由创业人士进行的讲座学生占比达到37.79%,数据显示学生更喜欢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方式了解创业情况。总体情况见表3。

表3 大学生经常参加的活动情况分析

本次调研中参加过创业的本科生共210 人。调研数据显示,参加过创业的学生曾经得到过学校科研导师的更多帮助,他们参加创业实训市场调研活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比例明显更高。而在参加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选修课和创业人士进行的讲座方面,两者没有明显的区分度。即使是创业的大学生,他们参观校企共建创业实践基地的比例也不高,仅维持在20.00%的比例。见表4。

表4 曾经创业的大学生经常参加的活动情况分析

如何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但就整体而言,现有的创业教育模式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1 缺乏多学科融合的指导教师

创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师资有着更高的要求。创业指导师资的缺乏是制约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痛点所在。目前从事创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大多数是来自学校行政岗位(负责就业或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他们既没有从事过专职创业,也不担任学校专业学科教学工作,很难给予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实践指导,也不能提供资源性的支持。

从事学科专业教学的教师参与大学生创业理论和实践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专业+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这容易导致他们底气不足,从而放弃担任创业指导教师角色,这些是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落地的重要因素。

3.2 高校学生缺乏足够的应用场景实践

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和高校的共同支持。但现状是社会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仍存在功利性,比如过多关注学生的GPA、考研升学率和就业水平等等,缺乏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意识和抓手。比如,大部分高校都按教育部对创业教育的相关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了“创业基础”类必修课。但在“创业基础”类课程教学中,学校大多采用了全校通用课本,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密切度不高。由于缺乏具体的、专创融合的实践项目抓手,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上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指导。

3.3 科技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大学生创业项目

在2022 年9 月公布的“全球百大科技集群排名”中,中国拥有21 个科技集群,数量上首次赶上美国,总数并列世界第一。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一个专业化程度非常强的过程,需要对市场的需求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有效寻找到潜在的客户,能对交易的风险进行精准评估等,而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士的专业化操作。目前,能提供规范的投融资服务、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等专业服务的中介机构数量也非常少,服务水平良莠不齐。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每天都埋头于科研成果研究,不擅长这些市场化的操作。假如高校与企业的对接没有打通,市场化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创新成果的优势很难转化为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和优势。

在人才培养上,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创新。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正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一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集体行动。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与新医科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也成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新平台和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平台[12]。

4.1 营造浓厚的创业校园氛围,发挥环境育人的力量

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高校要给创新创业教育赋予更高层次的精神内涵。“敢闯敢试”取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这包含了深圳最为鲜明的“创新”特质。

深圳作为创客之都,其创业精神值得借鉴和学习。本次调研数据显示,有59.74%的学生认为创业容易失败,还有29.89%的学生说自己没有考虑过创业这个问题,如果高校未形成良好创业氛围,学生将对创业望而却步。

笔者认为,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精神层面引导,将“敢闯敢试”的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内驱力。比如,以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平台为抓手,鼓励和引导各学段学生“真题真做”“敢闯敢试”“宽容失败”,凸显环境育人的力量。

4.2 优化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及评价体系

高校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彻底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强化其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能力,这就需要从根本上建立一套有效的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和培训体系[1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经历。高校可选聘一批教授、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成功者和风险投资人,打造一支理念先进、结构优化、专兼结合、国际视野、行业经验、协同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管理和运营进行全方面一体化的指导。

基于“得到学校科研导师更多的帮助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调研结果”的调研结论,笔者认为,高校可以考虑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研究机构,鼓励全体专业教师持续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实践和教学研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科学路径。鼓励校内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起到专业技术的支撑作用。鼓励教师挖掘校友和社会资源的广泛支持,帮助学生创业项目获得更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顺利走向市场。同时,强化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并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进行评价,从而达到以评促建的效果。

4.3 强化学科优势与创新创业资源的转化

得到过学校科研导师更多帮助这个指标是否非常重要?我们将调研数据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这部分在评价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时比平均值高出12.00%。基于此,我们认为,是否得到学校科研导师更多的帮助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创业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笔者认为,高校应鼓励专业教师结合自己科研课题,吸纳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
鼓励专业教师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实践体验转化为课程教学,打造高阶课程,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和拓展应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开设较大规模的“专创融合”金课建设,投入资金鼓励教师主动拓展学术与行业、学术与产业的对话和沟通渠道,将科学前沿和社会需求及时反映到课程内容中去,推进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与时俱进。

支持二级学院根据现有的一流学科优势,打造一批创新短课(专题研讨短课、科研项目短课),或者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实验班的探索与实践,强调学术前沿性,在支撑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培养专业创新能力。

同时,高校应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1];
鼓励举办教授茶座等专家主题论坛,让学生与大师直接对话,启迪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14]。

4.4 打造科技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

2021 年,在教育部支持下,华为举办了百余场“校园行”活动,200 余名华为产业专家走进学校与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参与师生超过1.6 万人次。华为还向高校师生开放了科研课题启动了“众智计划”,目前共有300 多个高校团队揭榜成功,超过3 000 名大学生参与,提升了大学生解决产业真实问题的能力。

华为与高校的合作提供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样板,高校可结合国家重大战略,整合各类社会创业资源,加强与全国知名企业合作,结合全球新的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新的商业模式的趋势性变化,做好从传统的创业项目孵化向新兴业态的创业项目孵化转换工作。

高校应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以“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牵引,建设教师科研成果与学生创业项目对接网络平台,为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知识产权交易等提供支持[14]。通过学业导师指导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学习,在培养过程收集主题新颖,科技含量高,有理论水平及实践应用价值,有潜力的科学技术成果积极申报创新创业竞赛的科技项目[15],以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出台一系列成果转化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把现有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

综上所述,做实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必须改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仅停留在对创业概念的浅层学术理解的现状,高校应加速推进学科优势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转化,构建系统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打造科技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力量,鼓励师生协同创业,共同打造创业示范项目,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重大经济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大学生能力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发明与创新(2022年30期)2022-10-03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推荐访问:路径 大学生创业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