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生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策略

时间:2023-06-26 17:30:03 来源:网友投稿

饶旭鹏 王芳红

(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5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只有真正地把握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生逻辑,就掌握了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遵循。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旨在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和实现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不断地促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真正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一)提高全体人民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首先来自物质生活有保障,其次才是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国家发展过程中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伴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民精神需求不断增长,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更强烈,国家和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丰富的美好生活,让人民在逐步发展中享受生活,同时也“在发展中使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前提就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现阶段人民发展在物质方面不再是追求温饱,而是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满足,精神生活就越丰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物质生活的满足是精神需求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关键。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动力

提高精神文明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举措。文化强国的建立来源于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人民精神生活发展的基础。要让人民从精神或者思维领域内认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就要加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层面的精神体验和文化参与活动,直接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能够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加强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等的创造性转化,通过更加繁荣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完善,推动我国文化发展迈入新台阶,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

(三)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支撑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检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发展质量,实现美好精神生活的价值支撑。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人民精神需求为中心,随着社会生产力以及中华文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需要的维度更进一步,国家发展始终是以满足全体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主线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发展相互贯通,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有精神需求,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刻不容缓,要加强用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四)提高全体人民文化艺术素养的关键途径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来源于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高度的文化自信及极高的文化艺术素养。文化艺术素养的培育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追求目标之一,伴随精神生活发展,人民自身发展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培养基本的文化艺术素养。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人民对自身文化艺术素养有了新的要求,这是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热切渴望,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加大高质量、正能量文艺产品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积累一定的学识经验、发展自身的文学素养,由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文艺作品形式也是多层次的“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国家道路的发展时时刻刻以人民需求为准则,并且还要不断地激发人民群众对提升文化艺术素养的追求,引导人民群众对它的追求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追求,提高人民群众的自主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发展也始终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是掌握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命题的基本前提。精神生活的发展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为基础,以人民群众不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拥有高度自觉的文化自信为动力,国家加大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共享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均等化,同时国家、政府、社会确保人民制度保障的公平正义。

(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

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历史同思想进程发展相得益彰,从奴隶社会的吃饱穿暖到现阶段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生活的追求,得出思想进程与社会历史发展是相辅而行,精神生活需求是物质生活发展的动力支撑,例如中国共产党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难历程,靠的就是坚持中国精神。人民群众追求高质量精神生活是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为基础的,中国人民的吃、穿、住、行从开始的满足到现在的满意,离不开那些为国家发展不断奋斗的优秀先辈们,例如解决中国人民温饱问题的袁隆平爷爷,不断发展的中国手工业和制造业等,使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促进了中国市场和国民经济发展。只要有目标追求,就有动力向前,现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呈现出多层次、高质量的特点,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需求的协调发展,协调推进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让人民群众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推动全体人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件易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地推进,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需求期望越来越高,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物质生产决定社会生活,中国人口规模大,只有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也在不断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人民群众的精神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保障人民群众先“富口袋”,《管子》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在“富口袋”的同时更要“富脑袋”,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在人民群众的发展中不可缺少,它不仅代表着不同个体的生活水平地提高,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高度自觉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发展的食粮,文化自信自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文化发展与历史发展相辅而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中华民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促进了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文化自信自强必须深深扎根全体人民心中,中国人民充满着文化自信绽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光彩,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推动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高度自觉的文化自信自强为主要内容,高度的文化自信自强使人民群众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增强了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不信邪、不怕鬼。国家发展就好比个人发展,一个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拥有积极进取的生存观、生命追求,就有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目标。国家发展过程中政治立场坚定、法治建设健全、道德追求高尚,全体人民的精神需求强烈,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只要人民就会有信仰、有追求,国家才会有希望和未来。

(三)制度保障的公平正义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制度保障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系统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新征程上,共同富裕的步伐从未停止,制度保障一是体现在收入分配公平正义,二是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否健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是为了保障人民基本权利,以此消除社会不公现象,鼓励人民的追求心,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建设法治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热切关注人民群众的一切发展问题,国家制度保障健全切实使人民群众感受可靠放心、切身成为享受社会公平正义的一员,“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良法善治的灵魂和生命”。所以说制度保障公平正义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人民向心力的保障。

(四)文化资源和服务均等化

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显性表现”的突出点就是文化资源和服务实现均等化。先进文化资源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先进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魅力、精神感染力不容小觑,先进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代表性的主要有优秀传统的文艺作品,文艺作品要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这些文艺作品包含多样的文艺产品、文艺服务等等,发挥优秀文艺作品的熏陶渲染作用,达到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精神文化资源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精神食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精神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精神生活领域的公平正义必不可少的,更要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将文化资源实现均等化共享,“文化资源整合能力是文化动员力和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是文化强国之所以强的重要原因”,“共享”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也可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将大量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共享,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向更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并且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为基础,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焕发出独特的中国风采。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需要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

(一)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国家物质生活发展的动力源泉,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进步,人民群众能动改造世界旨在追求美好生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需求更加强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新时代要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生产力,解放固有生产力发展局限。首先,生产力解放发展并不是靠嘴上说出来的,更多是要集思广益,根据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改进生产方式,同时还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加大知识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创新发展实践空间,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发展生产力。最后,利用科学技术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但不能忘记人力劳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养,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更高地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能实现解放生产力。

(二)创造转化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自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繁荣的根基,是实现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基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最珍贵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时代在发展,人民思维方式也在变化,对优秀文化也更要学会创新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特点将其转变成为人民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的文化。

首先,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切实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结合,让人民群众近距离领受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其次,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诗歌、舞蹈、音乐等相结合,真正的让人民群众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融合,将优秀传统文学艺术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最后,加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模拟显现真实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元素”,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技巧,例如河南电视台的《唐朝盛宴》将现代舞台技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人民群众体验了一场视觉盛宴,除此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国家加强德治与法治,人民群众落实生活中爱国、诚实、守信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新时代,无论身处何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遍及人民身边的每个角落,这些文化色彩也真正成为了展现中国风采的关键。

(三)秉持平等法治,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法治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关键就在“共同”,人民群众关注的是自身是否可以得到公平对待,自身的利益是否不被损害,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平待遇,并且中国法治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不动摇,切实保护他们的利益。进入新时代,对法律知识了解不是很清楚的人民群众,要真正接触到法律知识,关键要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作用,将更多的法律案件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电视剧、电影等形式演绎出来,例如最近受到人民群众一致好评的电视剧《底线》通过演绎人民群众身边真实事件讲解枯燥的法律条文,让法治真正地走进人民群众的身边,在任何损害人民自身利益面前都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其次举办法律知识的相关讲座,让法官们真正地走近人民群众生活,将经历的真实案件讲给人民听,将更多的法律条文解释给人民听,真正地将人民群众心中的隐形“天平”持平,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懂法、爱法、守法、敬法,让人民群众真正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要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就是“共同”“分享”,消除两极分化,也消灭掉不公的存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时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发展文艺事业,提高社会精神文明

精神生活的丰富离不开文艺事业的支持,同时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也是体现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关键。随着新时代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广泛出现在人民大众的视野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首先,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吸引人民的眼球,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精神追求,通过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分析人民群众倾向于哪一类作品,依据人民群众喜好制作出更多精美的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让人民群众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其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艺事业并加以创新,但是必须保持时刻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发展主线,人民群众经常性组织优秀文艺作品的参演,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优秀文艺作品的魅力,在不断地学习中培养一定的学识经验,具备哲学的高瞻远瞩。除此之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优秀传统文艺作品更加鲜活展现在人民面前,着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

猜你喜欢共同富裕群众精神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多让群众咧嘴笑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

推荐访问:要义 精神生活 逻辑